妈祖文化赏析

妈祖的外在形象

人们创造妈祖外在形象时,已经不自觉地融入佛教元素。妈祖造像手法常常具备佛教造型的“相好”特征,妈祖升天时年仅28岁,但人们在塑造妈祖形象时,主要不是考虑年龄,而是“相好”。今日所见妈祖造像大多身形端直、行止安详、身相润泽、双肩圆满、面如满月、面容美满、唇如赤色,与佛教神明十分相似。而常见佛教神明目光微闭、向下微倾的仪态常常也为妈祖神像创作者所效仿;佛教以莲喻佛,佛菩萨的坐具莲花台也常常成为妈祖的坐具,这是人们希望妈祖承担起佛菩萨救苦救难、普度众生的职责。因此,妈祖法力亦常常体现出佛教化。《静海县志》 (同治十二年重辑本) 展示了妈祖因观音而得的超凡法力:“自来寻声救苦唯普门大士,有呼必应,故称广大灵感观世音。天妃殆观世音三十二应之身欤?不然何灵异若此?”(一)妈祖故事传说妈祖信俗文化广泛传播,与妈祖圣迹故事流传相辅相成。《天妃显圣录》《敕封天后志》典籍大量记载了妈祖的故事,南宋莆田状元黄公度《题顺济庙》诗中所说:“平生不厌混巫媪,已死犹能效国功。”妈祖故事按时间划分,也可分为两大部分:一部分记载了其生前的主要事迹,另一部分记载羽化升天之后的“灵应”故事。它们体现了妈祖立德大爱、拯危救难、济世助人、惩恶扬善等崇高品质和高尚人格,反映了妈祖文化不断传播和弘扬的历史进程。其中,天后诞降、窥井得符、机上救亲、挂席泛槎、铁马渡江、化草救商、祷雨济民、降伏二神、龙王来朝、收伏晏公、伏高里鬼、奉旨锁龙、断桥观风、收伏嘉应嘉祐、湄屿飞升、拯兴泉饥、妆楼谢过(萑苻改革)、祷神启碇、枯槎显圣、圣泉救疫、朱衣著灵、药救吕德、火焚陈长五、涌泉济师、引舟入澳、澎湖助捷等传说在境内流传甚广。 妈祖神格体现佛教慈悲为怀的特点。在内在的神格上,人们赋予了妈祖救苦救难、慈悲为怀的特点。海神”是妈祖的基本神格,而“寰海慈航”“瀛海慈航”“苦海慈航”“沧海慈航”“沧海慈云”“海天慈航”“慈航普济”“慈航广渡”这些带“慈”字的匾额用语则饱含了人们祈愿妈祖用慈悲之心引航的佛性诉求。(二)妈祖文化精神特质妈祖立德大爱的精神品质凸显高贵的人类价值。她始终以百姓“同类”而不是“异形”的形态出现,使人倍感自然、亲切。妈祖自己是普通人,她的救助采用常人的手段和工具。其“窥井得符”之后,为了给黑夜的船只导航,她甚至不惜焚烧自家的茅屋。即便羽化登仙后,她依然常取“人迹神功”的方式显灵,而并非凭借不可捉摸的“神通”行事,例如“凿泉救疫”“药救吕德”“菖蒲治病”“灯火导航”等。妈祖给人的救助,不是单纯施加的某种“恩赐”,而是提供某种信息或某些帮助,激发起遇难者自我奋起的勇气,让其在一时非理性的绝望中重新发觉自己作为“人”的现实存在,采取相应的行动,与灾难进行力所能及的抗争。例如,妈祖的“钱塘助堤”,只是使短时之内“水势倒流不前”,“众于是秉势筑堤”。人的社会性决定了个人价值不能离开整体价值,个人价值只有在整体价值中才能得以实现。妈祖的降妖除怪就是充满宽容与和谐。除了极少数罪大恶极的首恶之外,一般都不采取赶尽杀绝的极端做法,而是说服感化,使之心悦诚服地改邪归正,化敌为友。诸如“擒服高里鬼”“降伏金水之神顺风耳、千里眼”“收服东海怪晏公”“收伏嘉应、嘉佑两怪”等。晏公后来还成为妈祖手下水阙仙班十八员的总管;顺风耳、千里眼成为妈祖的开路先锋和得力助手。这般“崇德利用”的感化力和包容心,实际上也折射出“和而不同”“兼容并蓄”“宽容海涵”的和谐理念。妈祖是“天人合一”海洋生态和谐的象征。其强烈的自然之子意识,是妈祖信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妈祖虽神通广大,但她并不采取大动干戈与大自然“对着干”的野蛮方式,而是凭借“四两拨千斤”的手段赈灾救难;且往往呈现一派红光照耀、鸟翔鱼跃的协调欢乐的和谐气象。妈祖,这位原本“能预知人祸福”的“里中巫”,一开始就跻身于救护生命的巫医之中,因而特别具有博大的普世情怀和睿智爱心。人性的颠峰便是神性的起点,人性最高修养与神性彰显普世实现了辉煌的重叠交会。于是,仁者——圣人——神仙,完成了升华嬗变的完美轨迹,人类价值得以最大张扬和终极显现。

0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