莆田特色民俗节日

莆田特色民俗「妈祖金身巡湄洲」

正月初八,“妈祖赐福,欢庆元宵” - 「妈祖金身巡湄洲」,湄洲祖庙妈祖金身回上林故居省亲布福活动在福建莆田湄洲岛举行,各地妈祖敬仰者齐聚妈祖故里,共襄盛会。湄洲岛是妈祖文化发祥地,每年正月初八接「妈祖金身巡湄洲」闹元宵是岛上的传统习俗,也是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妈祖信俗的重要组成部分。活动期间,还举行摆棕轿、换妈祖花、猜灯谜、平安塔灯光秀、妈祖供品非遗展示等系列活动。初八上午,湄洲妈祖祖庙锣鼓喧天,礼炮纷响,热闹非凡。妈祖金身在信众的簇拥下离开天后宫,浩浩荡荡的护驾队伍缓缓前行,开展巡安布福之旅。官将首、仪仗队、仪卫队等两岸特色民俗阵头的表演引来阵阵喝彩和掌声。当地民众、游客、香客夹道恭迎妈祖金身,手持清香许愿祈福,场面蔚为壮观。妈祖金身驻跸天妃故里遗址公园妈祖故居。公园举办十音八乐、电音三太子、两岸民俗阵头表演和妈祖面非遗制作展示等活动。精彩的演出与喜气洋洋的氛围,令两岸民众流连忘返。两岸同胞还在妈祖书院共享平安家宴,共话妈祖文化。晚间,公园平安塔广场燃起篝火,众人载歌载舞,将现场气氛推向高潮。「妈祖金身巡湄洲」巡安布福是湄洲岛闹元宵最重要、最热闹的活动,也是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妈祖信俗的重要部分,传承至今已逾千年。妈祖敬仰者们身着湄洲岛特色传统节日盛装,梳起妈祖头,伴着龙旗飘扬,锣鼓喧天,在隆隆鞭炮声中,浩浩荡荡。来自世界各地的妈祖宫庙、华侨华人,纷纷组团赴“妈祖故里”朝圣、谒祖、进香。

0 评论

莆田特色民俗「搭叠蔗塔祭妈祖」

农历正月十六,莆田涵江区涵西街道延宁社区元宵的重头戏  —「搭叠蔗塔祭妈祖」,吸引了众多市民及游客前来观赏,沾福气。   当日下午,布置一新的延宁宫人流如织,锣鼓喧天,热闹非凡。「搭叠蔗塔祭妈祖」用新鲜甘蔗片相错垒叠而成的塔呈八角形,塔身正面有“上元祈福”的吉祥字,背面镶嵌红色“囍”字。从正月十三开始动工,师傅们把190多公斤重的甘蔗切割成1.2厘米厚的蔗节,经过三天的默契配合完成。蔗塔分塔基、塔身、塔顶三部分,净高4.2米,共365层,直达天井顶部,堪称“中华一绝”,其工艺被列入省级非遗名录。   搭蔗塔,祭妈祖,庆元宵。这种民俗是妈祖文化的系列组成部分,对弘扬妈祖文化、丰富妈祖文化起到重要作用。相传,妈祖为了救海难,焚屋引航,但仍有未归的船只,妈祖砍断自家甘蔗点燃,甘蔗糖分高火焰升得也高,船只顺着火光顺利返航。后来,为了纪念妈祖,延宁宫别出心裁在每年元宵节「搭叠蔗塔祭妈祖」,一层叠加一层,寓意生活像甘蔗一样,一节更比一节高,一年更比一年好。除了赏妈祖蔗塔,赏百花宴、奇石宴等也是参加延宁社区元宵活动不容错过的环节。延宁宫位于涵江萝苜田历史文化街区。作为莆田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两大核心片区之一,近年来,涵江区通过开展修缮保护和活化利用等工作,打造底蕴深厚、特色鲜明的历史文化街区。去年央视《非遗里的中国》等多档节目走进街区,提升了街区的知名度,从全国各地前来的游客络绎不绝。

0 评论

莆田特色民俗「抬轿冲海」

正月十八秀屿区南日岛浮叶村举行「抬轿冲海」闹元宵。南日岛是莆田第一大岛,浮叶村是莆田的闽南村,浮叶村的开拓者(当地称“开基始祖”)是一位来自惠安净峰的渔民——林向伯,曾因打鱼时遇到大风浪而漂流至此,当他发现这里水产资源十分丰富,就在此地安顿下来。随之一些林姓宗亲陆续迁住于此,荒僻的海岛开始人烟繁盛,逐渐形成村落。「抬轿冲海」民俗传承至今已有300余年。每年正月十八,浮叶村的年轻人抬着轿子,浩荡出游,巡山巡海,随后抬轿冲向大海,用踏浪逐海的方式,祈愿来年,乘风破浪,鱼获满仓。「抬轿冲海」在海里溅起的水花越大越好,寓意今年出海越平安、打鱼打得越多。在现场观看的村民杨大爷告诉记者:“大约300多年前,村里有姓金和姓邱的2位先人,平时乐善好施,扶危济困,深得村民的爱戴。他们去世后,人们为了纪念他们,在村子南面近海处修建了一座宫庙来供奉他们,并约定每年农历正月十八举行一次全体村民祭祀他们的活动。每到元宵节前夕,村里的年轻人,无论身在哪里,都会提前赶回来一起参加「抬轿冲海」闹元宵活动,独特的习俗也吸引了全国各地的游客前来观看。”

0 评论

莆田特色民俗「跑廿六」

莆田元宵,一月狂欢,十里不同风,一村一习俗。欢迎您来莆田体验“顶级年味”!正月廿六,莆田白塘镇洋尾村举行踏马迎春闹元宵。 洋尾村的踏马迎春巡游民俗,又称洋尾「跑廿六」,传承至今已有300余年,相传洋尾「跑廿六」是从满清时期开始的。当时洋尾一带出现瘟疫,有村老建议为求平安开始骑马绕境巡游「跑廿六」,神奇的是自那以后果然瘟疫消失民众安康,于是一年一度的「跑廿六」就被传承下来,一直延续。 自正月廿五起戏宴三天,开筵设醮祭祀,廿六日当天由舞龙、车鼓、十音八乐、彩旗、马队等踩街活动伴随灵镇官杨公太师、鲁部大神巡游境内,「跑廿六」队伍整装待发,从洋尾村灵镇宫出发,众多娃娃妆成彩娥将相,骑上马背,绕境踏马迎春巡游,共祈福祉,寓意祈求风调雨顺,国泰民安。

0 评论

莆田特色民俗「万人游灯」

每年的正月十五晚上,莆田市仙游县枫亭镇将迎来一场热闹的元宵灯会,吸引了数万游客前来观赏。这场灯会的亮点之一就是「万人游灯」,将有数千名游客身着盛装,共同游览枫亭古镇,感受浓厚的节日氛围。在这场元宵灯会上,「万人游灯」的灯饰叫做“菜头灯”。这个民俗起源于明朝,当时的乡民根据御史林兰友的描述,将宫廷御园花盆上的缀灯就地取材仿制成“花盆菜头灯”。这种灯笼用木板制作成盆状,插入榕树、花冠,裱贴花纸装饰,以白萝卜雕刻成飞禽鸟兽、花卉之类的灯盏。“菜头灯”的制作工艺非常讲究,需要经过精心雕刻和装饰才能呈现出精美的效果。这种灯笼不仅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还能让人感受到中国传统节日的魅力。 此外,现场还将上演精彩的烟花表演,为游客们带来视觉盛宴。这场烟花表演将持续5个小时,从晚上8点开始,一直持续到凌晨1点。在这段时间里,游客们可以欣赏到各种形态各异的烟花,感受烟花绽放的美丽瞬间。除了「万人游灯」和烟花表演外,这场元宵灯会还有众多其他活动,如舞龙舞狮、民间艺术表演等。这些活动将为游客们带来欢乐的氛围,让他们在赏花灯的同时,也能感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总之,莆田仙游元宵热闹“灯”场将是游客们难以忘怀的一次体验。在这里,你可以看到「万人游灯」的热闹场景,欣赏到美丽的烟花表演,品味独具特色的中国传统文化,体验中国最长年味的莆田元宵节。千万不要错过这个机会,快来参加这场精彩纷呈的元宵灯会吧!

0 评论

莆田特色民俗「板凳龙圈灯」

正月十三晚,仙游县榜头镇泉山社区举行「板凳龙圈灯」元宵活动。现场灯火通明,锣鼓喧天,黑夜之中,「板凳龙圈灯」犹如巨龙盘旋,声势浩大。相传源于明代抗倭之战,村民在板凳上装多盏灯,制造人多假象,用以迷惑敌人,后来这一做法逐渐演变成,元宵圈灯民俗。据了解,「板凳龙圈灯」是榜头镇泉山社区的元宵习俗,圈灯队伍里每户一桥(板凳),每桥3米多长、装5盏灯,板板相连,形成长龙,花灯写有姓氏,融合绘画、书法、剪纸、竹编等,多种艺术元素,近400多桥共同圈灯,长度近1.5公里,由青壮年男子手执肩扛,依次排好,并在龙头灯的引领下,抬灯巡游,行走于村舍阡陌间,绕境一圈。傍晚19:30,圈灯队伍在中国古典工艺博览城集合完毕,现场观众也已是人山人海。游灯前的“盘龙”表演是活动的一波高潮,圈灯队以龙头为圆心,龙身龙尾紧随,顺时针绕行,一圈复一圈形成旋圆,恍若巨龙盘旋,“灯龙”鳞光闪耀,蜿蜒游动,蔚为壮观。到了20:00,随着烟花绽放,锣鼓开道,“灯龙”开始流动,村民们在家门口烧起柴禾,红红火火迎接游灯队伍。莆仙方言“灯”与“丁”谐音,游灯的出游与回程的接灯(丁),寓意着人丁兴旺。“游灯、圈灯是莆田对元宵灯节的地方性诠释,通过万家灯火,元宵吉庆福泽的意义落到人间。”莆田市图书馆副馆长张翔介绍,对于莆田仙游「板凳龙圈灯」来源,文献资料记载,与戚继光在莆抗倭有关,点灯结队而游,造成声势,吓退倭寇。

0 评论

莆田特色民俗「冲花」

「冲花」也叫“吃花”, 是农历正月十六位于莆田荔城区黄石镇华东村的一场气势如虹的元宵节民俗表演。「冲花」表演是将烟花朝天燃放,烈焰飞舞间,“僮身”赤膊上阵,在其上方做吞吃状,任火花冲击,然后吐出烟雾,重复冲花,不伤分毫,令人称奇。「冲花」民俗表演传承至今已有近400年的历史。夜幕降临,在明代进士的古府第前,人山人海,锣鼓喧天。早早赶来的市民、游客里三层外三层将广场围个水泄不通,直到22时许,「冲花」表演正式开始。只听“哧”的一声,火花冲天,高度足足有2米,这时僮身赤膊上阵,以各种姿态,或张臂迎接,或跨步跳跃,其双手钻、抄、捧、揽,配合着轻、重、缓、急等多种鼓点的变化,反复冲花,十分震撼。通过“吃花”习俗,表达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保佑来年,花开富贵。“第一次来莆田闹元宵,真的很震撼!”场下的摄影爱好者朱立人感叹道,这几天他特地从北京赶来看元宵,体验莆田元宵独有的“一村一味”,直呼大开眼界,体验感拉满。

0 评论

莆田特色民俗「皂隶舞」

「皂隶舞」俗称“乡人傩”,是福建莆田仙游县枫亭镇麟山宫独有的民俗舞蹈,主要活动在枫亭镇北部麟山宫域内的秀郊、东鼎、东林、荷珠、沧溪、霞安等六个行政村。麟山宫「皂隶舞」是境内每年一度的元宵出游和游灯中作为迎神接驾的仪仗和娱神娱人的民间舞蹈。经过一代代民间艺人的传承,麟山宫皂隶舞不断完善,形成了一套完整和独特的舞蹈表演形式,具有节奏鲜明干练、动作威武刚烈,在菩萨出游时营造庄严肃穆的气氛,令人望而敬畏。「皂隶舞」蕴含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具有程序性、传承性、群众性、娱乐性、观赏性等特征和艺术性、历史性、实用性的价值。1988年入选《中国民间舞蹈集成·福建卷》,从而引起了国内外专家和学者的高度关注。2009年5月31日,麟山宫皂隶舞被列入福建省第三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皂隶舞」的动作十分简练,基本动作有“盘腿跳”“左右跳”“左右望”“左右摆”等,舞态神奇,动作整齐。青面獠牙面具一戴,竹杖振摆示威,进退、踢跳、拍望带着浓浓“巫”味。横向流动的线条比较多,具有节奏鲜明、动作刚烈、古朴而粗犷,富有造型美的特点。在“开道”时的群舞,动作威武整齐,加上“威乎乎”的呐喊和喇叭声、大锣的敲击,营造了一种“庄严肃穆”的威赫气势。相传,元朝时期,当地望族之后林亨考取状元回乡叩恩时,皂隶舞者有感起舞欢跳,此后便有“出状元,舞皂隶”的传说。作为古代傩舞的分支,枫亭麟山宫「皂隶舞」表演保留了“人、天、地、神、鬼”交互的神秘感。最有记忆点的是红、兰、青、黑等颜色的骇人面具。枫亭麟山宫「皂隶舞」研习所所长陈遵华介绍,正月“行傩”舞皂隶是当地祭神跳鬼、驱瘟避疫、表示安庆的娱神风俗,蕴含百姓“驱疫鬼,保平安”的美好愿景,一直流传至今已有七百余年。正月初八,日头西移,过了晌午,行傩的队伍绕村行罢,来到堂前。广场上早已被村民和游客里三层外三层团团包围。不远处丝竹声飘来,莆仙戏开场。爆竹声越来越密,四面炮声隆隆,宣告仪式进入倒计时。在“旗牌官”的吆喝示意声中,众多头戴面具的“小鬼”雀跃开道,“黑白无常”、“八班”“十禁”等冥殿使者跟随其后。大唢呐、二胡、双洋、大鼓、钹、锣等古代打击乐器齐奏。号角声中,八名皂隶舞者顶插五色纸丝花,头戴各色狰狞獠牙面具,手执竹杖,身着黑衣红裤,腰系红布条,腿扎绑带,足登草鞋,神汉般登场。盘腿跳、手振杖,左摆右望,进退反复,以傩步既行三十六步而止。来自新加坡的游客张先生特地带着孩子来观赏「皂隶舞」表演,“感到特别震撼,希望这种传统能发扬光大”。来自上海的视频博主李莉表示,她对这种独一无二的民俗形式非常感兴趣,计划制作成英文视频投向海外,把中国的历史人文风情传递给全世界。

0 评论

莆田特色民俗「爬刀梯」

「爬刀梯」又叫“上刀山”,是莆田特色的元宵节民俗节目,于正月十九在莆田北岸莆禧古城举行。「爬刀梯」,撒铜钱,见识刀尖上的元宵,拾一年上下平安。「爬刀梯」以惊、奇、险而闻名,是明代抗倭战斗的历史再现,也是莆禧古城独特的元宵民俗,至今已有500多年历史 。嘉靖四十一年,莆禧古城遭被倭寇围攻,勇士登上天梯,探查敌人部署,方便城内调配兵力,出其不意,克敌制胜,50余天金汤不破,倭寇溃败鼠窜,取得保卫战辉煌胜利,莆禧先民用这种独特仪式,纪念明代抗倭战役中,守卫这座古城的勇士。 正月十九的莆禧古城举行盛大的元宵庙会,人们扛着棕轿组成方阵巡游,一路旌旗招展,鼓乐喧天,声势浩大,即将到达坡路顶时,人们追随当年的将士训练冲锋脚步,伴随着骤急的锣鼓声,依次向坡路顶奋力冲刺。莆禧古城城隍庙前也早已架起了长长的刀梯,刀梯高17米,共21级,约四五层楼高,等待巡游结束的勇士登梯。巡游结束,在万人瞩目下,勇士赤膊赤足登刀梯,刀梯的支架与刀背上,贴满了符咒与祈求平安的红字,每一级阶梯都有一对神联,护送勇士直登天,勇士边跳边舞,在人群的欢呼声中赤脚踩上刀梯,一步一步,翻腾挪转,直至最高点,现场鼓乐声、呐喊声愈发激烈,整个“上刀山”的表演过程,高潮迭起,惊心动魄 。 「爬刀梯」撒铜钱,保平安勇士顺利登顶,接受皇天赐福,解开梯上铜串,把象征赐福的铜钱(俗称“飞来钱”)撒向观众,布福人间,赐予祥瑞,人们争相拾取,分享平安快乐,据传将铜钱串红线挂脖,能保一年平安无事。「爬刀梯」重现英勇无畏,传承抗倭精神,撒铜钱,分享元宵喜庆,护佑一方平安。

0 评论

莆田特色民俗「摆棕轿」

元宵是莆仙民间一年中重头节庆。每年正月初三起,各地就开始长达二十多天“狂欢节”:村村社社轮流闹元宵,直到正月二十九妈祖宫举行“尾夜元宵”方休。各地元宵活动各具特色:搭桔塔、蔗塔、糕塔,摆全猪、全羊、全鸡、全鸭,以及剪纸、妆架、摆斋菜、设宴桌、糊纸样等民间工艺五花八门,琳琅满目。其中,「摆棕轿」是元宵活动中最热闹传统项目。 「摆棕轿」,俗称跳傩火,兴化各地几乎都有棕轿表演习俗。各地棕轿样式和材质有很大不同,重量也差别很大,重的几百斤,轻的仅几斤。尽管形式差异大,但每座棕轿顶部都会绑上棕叶,贴上象征不同姓氏、不同村落的神符,并放上一尊本村供奉的菩萨,由小伙子抬着随队伍绕境巡游,每到一户人家就要进行棕轿表演。各地棕轿舞亦各有不同:有跳有摆、有走有跑、有绞有转,有摆着棕轿不停绕埕,有沿街巷快速奔跑,有把棕轿绞在一起绕火堆连续转圈,还有抬棕轿跳过烈火。在呐喊助威声中,抬轿的年轻人在宫埕前围着一堆堆旺火轮番跳跃,你追我赶互不服输。熊熊烈火,滚滚烟尘,表演者奋力竞技,观看者呐喊助威…… 莆田棕轿表演规模最大的要数城厢区南门社区。正月十五下午二点,南门境内六个社棕轿队从寿光义社出发,开始绕境表演。南门棕轿摆法与众不同,由两个青壮年抬着棕轿,在跑动中不停转动棕轿。一路上,42架棕轿轮番跳过一堆堆旺火,每到一个社就要为敬神表演。绕完6个社,队伍回到寿光义社大埕,代表6个社的六堆干草被点燃了。6支棕轿队同时上场,围着代表自己社的火堆表演,看谁摆得快转得猛。在四周锣鼓声和观众呐喊助威声中,小伙子们使出浑身气力不停地跑啊,转啊,火小了立刻添草,人累了马上替换,就是不能让棕轿先停下来。在这一波高过一波的摆棕轿竞赛中谁也不服输,直到100担干草烧完也应了“新年火旺旺”愿望。活动结束后,由6个社12个福首共同请大家吃福饭。 「摆棕轿」虽是传统民俗,但由于它激情横溢,极具竞争性,广受当今民众欢迎,不少到了一定岁数的男孩都会参加。而丰富多彩棕轿表演也日益成为莆田最具特色节庆活动,这一古老民俗如今愈加焕发蓬勃活力。

0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