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牙”又称“祭牙”,是莆田众多民俗之一。莆田的每一个民俗都承载着勤劳智慧莆田人民的奋斗历史和美好愿望。莆田古称兴化府,又名兴安州,山川毓秀,人杰地灵,簪缨相继,科甲联芳,人才辈出,素有“文献名邦”、“海滨邹鲁”的誉称。
1. “做牙”的历史典故:
莆田人对做牙民俗比较共识的由来是:明代有个叫陈米牙的米商,他经营方式与众不同。多数商人是唯利是图、一味赚钱,而他的经营方式是薄利多销,生意不成仁义在,信奉“得财有道”的道理。
每次他卖给百姓的米不收一分利钱,仅用小指头上的长指甲在已售大米中,留下一指甲的米作为营利。他这种独特的经营方式一下子“一传十,十传百,百传千”在当地十里八乡炸开了锅。
此后,来找他买米的商人、客人络绎不绝,商铺每天门庭若市,车水马龙。陈米牙这种“用指甲装米”的营利方式,为他今后做大做强米行这一行业奠定了坚实基础。
虽然每次仅获取一点微薄的利润,但是向他买米的人多,自然量就大了,且老少无欺,在当地传为佳话。后人们为了纪念他的善举,举行祭祀陈米牙仪式,简称为“做牙”。农历每月初二和十六定为做牙日,并把每年农历二月初二定为“头牙”,农历十二月十六定为“尾牙”。
2. 莆田人如何过“头牙”和“尾牙”:
所谓“头牙”就是每年第一次“做牙”祭拜土地公公。头牙过完,莆田人家的闹元宵将陆续结束,一年忙碌的生活就正式开始了。人们在这一天进行很多的庆祝、祭祀活动。莆仙方言称之为“拜拜”。
相传,二月初二是土地公公的生日。这一天,莆田人会细心准备一系列供品祭拜,祈求今年风调雨顺,家人平安。祭拜完土地公,街坊亲友们会分享供品,讨个好彩头,还会大设“头牙宴”团团圆圆过“头牙”。莆田人的头牙宴一般以本土菜色为主。
按照俗例,莆田每月逢农历初二、十六,商家都要备礼祭神“做牙”。由于正月没有“做牙”,二月初二便是传统的“头牙”。当天,很多莆仙人家里会摆上很多丰盛的祭品祀福、祀神,祈求今年风调雨顺,财丁兴旺。也会大设头牙宴,宴请亲人同事,其重视程度可与春节、元宵比肩。
春节、元宵过后的第一个初一,是农历二月初一,民间称为“二月朔”。莆仙一些农村,人们赶在“二月二”前一天过节,各里社举行迎神活动。但莆仙大多地区都在农历二月初二这天既过“二月二”又做“头牙”。这一天,都要合家聚餐,以示一年的劳作或农事活动的开始。
所谓“尾牙”是一年中最后一次做牙,故得名,做尾牙为腊月十六日。这日各行业主略备酒菜,供奉神明“土地公”(大名叫“福德正神”)亦一饱百家口福。礼毕,又在各家门口供家常便饭以祭“地基主”(房舍衔在地上的地神)。
莆田民俗“尾牙节”,较为隆重,有过小年之称。莆田人过“尾牙节”是有讲究的,祭祀用的香、纸、烛必不能少,供桌上水果、肉类、面食也必须齐全,商人尤其重视,莆商也正是秉承陈米牙这种诚信的精神成就事业,很多大老板邀请亲朋好友和员工一起吃牙宴。
“做牙”的时候要在门前,摆上果品、酒菜,比如炒米粉、炒面条、甜丸子,鸡鸭猪各种肉类,还有虾类等。还有些家庭喜欢简单点,只用干品,比如苹果、梨、香蕉、茶酒、还有肉包、饼干等各种糕点作为祭品。接着就开始烧香、烧贡银、银纸等。就是一求生意兴隆、发家致富;二求在外工作的亲人身体健康、一帆风顺,孩子能够考上好大学,找份好工作;三求子女能够有好姻缘、能够幸福一辈子;四求“六畜兴旺”(猪、羊、鸡、鸭、猫、狗等)。再则也是想希望通过这个节俗和亲朋好友欢聚一堂。莆田的“做牙”不仅是莆田人民的民俗文化遗产,也是他们对生活的热爱和追求的体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