莆田特色民俗节日

莆田特色民俗「抬轿冲海」

正月十八秀屿区南日岛浮叶村举行「抬轿冲海」闹元宵。南日岛是莆田第一大岛,浮叶村是莆田的闽南村,浮叶村的开拓者(当地称“开基始祖”)是一位来自惠安净峰的渔民——林向伯,曾因打鱼时遇到大风浪而漂流至此,当他发现这里水产资源十分丰富,就在此地安顿下来。随之一些林姓宗亲陆续迁住于此,荒僻的海岛开始人烟繁盛,逐渐形成村落。「抬轿冲海」民俗传承至今已有300余年。每年正月十八,浮叶村的年轻人抬着轿子,浩荡出游,巡山巡海,随后抬轿冲向大海,用踏浪逐海的方式,祈愿来年,乘风破浪,鱼获满仓。「抬轿冲海」在海里溅起的水花越大越好,寓意今年出海越平安、打鱼打得越多。在现场观看的村民杨大爷告诉记者:“大约300多年前,村里有姓金和姓邱的2位先人,平时乐善好施,扶危济困,深得村民的爱戴。他们去世后,人们为了纪念他们,在村子南面近海处修建了一座宫庙来供奉他们,并约定每年农历正月十八举行一次全体村民祭祀他们的活动。每到元宵节前夕,村里的年轻人,无论身在哪里,都会提前赶回来一起参加「抬轿冲海」闹元宵活动,独特的习俗也吸引了全国各地的游客前来观看。”

0 评论

莆田特色民俗「跑廿六」

莆田元宵,一月狂欢,十里不同风,一村一习俗。欢迎您来莆田体验“顶级年味”!正月廿六,莆田白塘镇洋尾村举行踏马迎春闹元宵。 洋尾村的踏马迎春巡游民俗,又称洋尾「跑廿六」,传承至今已有300余年,相传洋尾「跑廿六」是从满清时期开始的。当时洋尾一带出现瘟疫,有村老建议为求平安开始骑马绕境巡游「跑廿六」,神奇的是自那以后果然瘟疫消失民众安康,于是一年一度的「跑廿六」就被传承下来,一直延续。 自正月廿五起戏宴三天,开筵设醮祭祀,廿六日当天由舞龙、车鼓、十音八乐、彩旗、马队等踩街活动伴随灵镇官杨公太师、鲁部大神巡游境内,「跑廿六」队伍整装待发,从洋尾村灵镇宫出发,众多娃娃妆成彩娥将相,骑上马背,绕境踏马迎春巡游,共祈福祉,寓意祈求风调雨顺,国泰民安。

0 评论

莆田特色民俗「万人游灯」

每年的正月十五晚上,莆田市仙游县枫亭镇将迎来一场热闹的元宵灯会,吸引了数万游客前来观赏。这场灯会的亮点之一就是「万人游灯」,将有数千名游客身着盛装,共同游览枫亭古镇,感受浓厚的节日氛围。在这场元宵灯会上,「万人游灯」的灯饰叫做“菜头灯”。这个民俗起源于明朝,当时的乡民根据御史林兰友的描述,将宫廷御园花盆上的缀灯就地取材仿制成“花盆菜头灯”。这种灯笼用木板制作成盆状,插入榕树、花冠,裱贴花纸装饰,以白萝卜雕刻成飞禽鸟兽、花卉之类的灯盏。“菜头灯”的制作工艺非常讲究,需要经过精心雕刻和装饰才能呈现出精美的效果。这种灯笼不仅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还能让人感受到中国传统节日的魅力。 此外,现场还将上演精彩的烟花表演,为游客们带来视觉盛宴。这场烟花表演将持续5个小时,从晚上8点开始,一直持续到凌晨1点。在这段时间里,游客们可以欣赏到各种形态各异的烟花,感受烟花绽放的美丽瞬间。除了「万人游灯」和烟花表演外,这场元宵灯会还有众多其他活动,如舞龙舞狮、民间艺术表演等。这些活动将为游客们带来欢乐的氛围,让他们在赏花灯的同时,也能感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总之,莆田仙游元宵热闹“灯”场将是游客们难以忘怀的一次体验。在这里,你可以看到「万人游灯」的热闹场景,欣赏到美丽的烟花表演,品味独具特色的中国传统文化,体验中国最长年味的莆田元宵节。千万不要错过这个机会,快来参加这场精彩纷呈的元宵灯会吧!

0 评论

莆田特色民俗「板凳龙圈灯」

正月十三晚,仙游县榜头镇泉山社区举行「板凳龙圈灯」元宵活动。现场灯火通明,锣鼓喧天,黑夜之中,「板凳龙圈灯」犹如巨龙盘旋,声势浩大。相传源于明代抗倭之战,村民在板凳上装多盏灯,制造人多假象,用以迷惑敌人,后来这一做法逐渐演变成,元宵圈灯民俗。据了解,「板凳龙圈灯」是榜头镇泉山社区的元宵习俗,圈灯队伍里每户一桥(板凳),每桥3米多长、装5盏灯,板板相连,形成长龙,花灯写有姓氏,融合绘画、书法、剪纸、竹编等,多种艺术元素,近400多桥共同圈灯,长度近1.5公里,由青壮年男子手执肩扛,依次排好,并在龙头灯的引领下,抬灯巡游,行走于村舍阡陌间,绕境一圈。傍晚19:30,圈灯队伍在中国古典工艺博览城集合完毕,现场观众也已是人山人海。游灯前的“盘龙”表演是活动的一波高潮,圈灯队以龙头为圆心,龙身龙尾紧随,顺时针绕行,一圈复一圈形成旋圆,恍若巨龙盘旋,“灯龙”鳞光闪耀,蜿蜒游动,蔚为壮观。到了20:00,随着烟花绽放,锣鼓开道,“灯龙”开始流动,村民们在家门口烧起柴禾,红红火火迎接游灯队伍。莆仙方言“灯”与“丁”谐音,游灯的出游与回程的接灯(丁),寓意着人丁兴旺。“游灯、圈灯是莆田对元宵灯节的地方性诠释,通过万家灯火,元宵吉庆福泽的意义落到人间。”莆田市图书馆副馆长张翔介绍,对于莆田仙游「板凳龙圈灯」来源,文献资料记载,与戚继光在莆抗倭有关,点灯结队而游,造成声势,吓退倭寇。

0 评论

莆田特色民俗「砂花迎神」

「砂花迎神」是福建省莆田市壶山祥云殿玉皇信仰习俗,也是闽台玉皇文化中具有一定影响的传统民俗活动。莆田壶山祥云殿每年正月初九日玉皇神诞庙会丰富多彩,而午夜烧头香「砂花迎神」场面尤为壮观,凸显传统民俗文化鲜明特色。 新度镇锦墩村元宵节一年一度的「砂花迎神」上演,别具一格的铁树银花让人叹为观止。「砂花迎神」是植根在新度镇锦墩村的一手民间绝活,大型的民间传统焰火表演,起源于北宋,鼎盛于明清,至今已有千余年历史,久负盛名,于2011年11月被评为省一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砂花迎神」,肉眼可见的浪漫!锦墩村「砂花迎神」,用来表达广大信众祈求上天庇佑,纳福迎祥、保境平安的传统观念、朴素心理和善良企愿。它的形成应该与旧时锦墩村村民多以打铁铸鼎为业相关。「砂花迎神」需用火炉一座,风箱一台,碎铁或生铁百余公斤,毛竹宽片多片,木制炸花槌多支,木炭或焦炭等若干。先投入炭火,鼓足风力,在炉上将生铁或碎铁片融化成铁水,再将铁水舀起,倾于竹片内,用木槌击打,泼向围粗、叶茂、高大的荔枝或龙眼树,树杈枝叶间,铁水互相碰击,火花四溅,飞花如雪,创造出真正的“火树银花不夜天”,甚至是烟花焰火与之相比都黯然失色,自叹弗如。而神奇的是经过「砂花迎神」抛洒的果树不仅毫无损伤,还有除虫的效果,次年还能更加丰收。“溶铁作水水生金,泼向庭树尽银花。玉皇今夜醉眼看,也向人间羡繁华。”「砂花迎神」既“娱神”又“娱人”保留了原生态的传统手工民艺创造。极具群众性与观赏性。

0 评论